晋灭吴之战

西晋实现三国统一的战争
晋灭吴之战,指晋武帝司马炎在279年至280年间一举灭吴国,最终实现三国统一的战争,这也是三国时期的最后一场战争。司马炎在战后将西晋年号改为“太康”,故这场战争又被称为“太康之役”。[4][5][6]
三国后期,魏国力量日益强大,在灭蜀后,司马炎建立了西晋政权,并开始在长江上游地区打造战船,训练水军[5][3]泰始五年(269年),司马炎开始稳定内政,积储军粮等,正式为灭吴做相关准备。同时,他按照尚书左仆射羊祜[a]的计谋,指派大将分别部署在荆、青、徐等六州,加强西晋与吴国接壤地的军事布控,并侦察吴国的军情、民情。[3]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因羊[]策略已见成效,并且吴帝孙皓荒淫残暴,司马炎遂发兵20万,水陆配合,分六路进军攻打吴国[4][5][3]太康元年(280年)一月,镇南大将军杜预[b]襄阳江陵推进,安东将军王浑[c]向横江方向进军,揭开了晋灭吴战争序幕。而后于三月,龙骧将军王濬[d]率领水师抵建业(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孙皓[e]出降,吴国灭亡。[4][3]
晋灭吴之战使晋朝开创了由北方平定南方统一天下的先例,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群雄割据的分裂局面。[6]同时,此役是世界战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江河作战,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水军作为决定性打击力量获胜的统一战争,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此役创造的水陆俱进、多路并发、顺流直下的战略,对之后中国历代在长江流域发生的战争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6][3]

背景

公元263年魏灭蜀后,打破三国鼎立数十年的局面。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昭父子之手。二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形成晋、吴对峙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