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洼遗址(别名:庙坪、鸦儿沟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寺洼山村,西靠九龙山,面向洮河,北距临洮县城20千米。[1][2]该遗址为新石器至青铜时期的文化遗址,[3]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寺洼遗址的分布面积约210万平方米,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800米,该遗址是“寺洼文化”的命名地。[5]寺洼文化是黄河上游远古文化的典型代表,年代约为公元前14-前11世纪。[5]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该遗址,1945年夏鼐在此开展考古发掘。2018年至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遗址开展7次发掘,揭露面积近4000平方米,发现并发掘出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寺洼文化大型墓地。[1]遗址内的墓葬多为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椁,除单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装饰品及马牛羊的骨骼。[5]遗址内的陶器的陶质多属夹砂红褐陶或灰褐陶,寺洼遗址还发掘出土戈、矛、镞、剑等铜器。[6] 寺洼遗址对于探讨甘肃中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文化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006年5月寺洼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025年2月,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7] 命名
寺洼遗址因1924年首先在衙下村寺洼山发现而得名,是“寺洼文化”的命名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