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毛仲(?-公元731年),高句丽人,唐朝禁卫军将领,游击将军王求娄之子。他官至辅国大将军,进封霍国公,加授开府仪同三司。[1][2][3] 王毛仲的父亲因随从高藏谋反,被剥夺了官职并贬为奴隶。王毛仲出生后,被安置在临淄王李隆基王府为奴。王毛仲为李隆基积极联络禁军将领如葛福顺、陈玄礼等,后来他成功招募北门禁军支持李隆基,[4][2]因此受到李隆基的赏识。[1][5]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发动政变诛除韦后,虽然王毛仲没有参加关键一战,但仍被擢为将军。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之后,任命王毛仲主管东宫马驼鹰狗等坊,不久,王毛仲升任大将军,官阶三品。唐玄宗为表彰其成就,命张说撰写《监牧颂》。[5][1][6]延和元年(公元712年),李隆基受禅即位。李隆基在位期间,王毛仲因恃 宠而骄,权势过大,引起李隆基忌惮。最终,在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李隆基下令罢免了王毛仲的职务,并将其处死。[1][5] 王毛仲从官奴到权倾一时,其官运亨通得益于攀附李隆基。他的人生受封建专制体制影响,在“朕即国家”的时代,帝王的情绪左右着他的命运,与他的仕途起伏紧密相连。[7]
人物生平
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