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斑猪笼草

豹斑猪笼草
豹斑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burbidgeae)呈片状的分布于婆罗洲沙巴的基纳巴卢山及坦布幼昆山附近。其种加词“burbidgeae”来源于弗雷德里克·威廉·伯比奇的姓氏“Burbidge”。

植物学史

1858年,休·洛和斯宾塞·圣约翰在基纳巴卢山发现了豹斑猪笼草。斯宾塞·圣约翰在马劳伊·帕劳伊高原寻找新物种时写下了以下的话:“穿过红邦时,我们沿着西部的一条小路向上爬。在约海拔1200米的地方,休·洛发现了一种美丽的白色带斑点的猪笼草,他认为这种新发现的猪笼草可以与当时所知的22种猪笼草中的任何一个相媲美。其捕虫笼为白色,上面还有不规则的粉红色斑纹。 ”
1878年,弗雷德里克·威廉·伯比奇于首次采集到了豹斑猪笼草,但他并没有引种成功。豹斑猪笼草的模式标本编号为“Burbidge s.n.”,其采集于基纳巴卢山的马劳伊·帕劳伊高原,并存放于英国皇家植物园。[另一个副本存放于纽约植物园
弗雷德里克·威廉·伯比奇1880年的著作《太阳花园》(The Gardens of the Sun)中,豹斑猪笼草作为一种未命名的物种出现于其中。约瑟夫·道尔顿·胡克仅在一份未发表的手稿中,以伯比奇的妻子命名了豹斑猪笼草。而豹斑猪笼草种加词要归因于伯比奇在1882年给《园丁纪事》的一封信中使用了这个名字:“豹斑猪笼草,一种尚未引种的可爱植物:其捕虫笼如蛋壳般,为瓷白色,上面还有深红色或血点样的斑点。笼盖上有深红色或紫色的斑点。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植物,它的茎为三棱柱形,可长达50英尺,叶片边缘下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