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鸣(1887年-1945年3月8日),[2][7][3]原名时俊,湖南衡阳人,生于广东九龙,笔名衡阳孤雁、一雁、雁儿、秋雁、行乐、求幸福斋主等,近代通俗小说作家、[1]革命家、记者。[1][5]
何海鸣自幼随家人迁居至湖北,[4]后参加群治学社、振武学社、文学社等社团。[2]1909年,何海鸣与詹大悲办汉口《商务报》并担任编辑,宣传革命。该报发行四个月后被查封。同年12月参与创办《大江白话报》,任副主笔。次年该报改名为《大江报》。[2]1911年7月,何海鸣在该报发表《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湖北当局恐惧,[8]何海鸣被捕入狱。武昌起义汉口光复后出狱,另组《新汉报》出版。1912年在汉口复办《大江报》,发表拥护共和和抨击袁世凯、黎元洪的文章,被通缉逃往上海,[2]为《民权报》主笔,次年袁世凯谋杀宋教仁,何海鸣以首先获悉案情并公布于报而轰动中国。[5]1913年,何海鸣参加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潜入南京组织江苏独立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4][5]1915年,何海鸣回到上海创办《爱国报》。同年到广东汕头组织讨伐袁世凯起义未成,潜居香港,接近进步党。[2]后寄居北京,从政之余兼事文学创作,[5]1918年任安福国会众议院议员,后创办《侨务旬刊》。[5] 1921年开始,何海鸣专职从事小说写作,发表倡门短篇小说《老琴师》。[3][9]1922年8月,何海鸣加入了由包天笑、周瘦鹃等二十位小说家组成的社团“青社”。[3]1924年5月4日,何海鸣发表《废倡的我见》专文,指出女子经济独立、自谋生计是解决妓女出路问题的治本之道,应切实加以推行。[10]1926年,何海鸣的五篇小说《老琴师》、《倡门之母》、《倡门之子》、《从良的教训》和《温文派的嫖客》被收录进周瘦鹃编辑的《倡门小说集》,并于1926年出版了中篇小说《倡门红泪》,[3]同年投靠北洋军阀张宗昌,任安国军直鲁联军宣讲部第一部部长。张宗昌失败后,何海鸣寓居南北各地。[5]1932年,何海鸣因小说事业失利,依靠卖字为生。[3]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何海鸣也曾连续发表多篇政论文章,强烈反对日本侵略者的行为。然而,五年后他在李志堂的介绍下,他成为了天津《庸报》[a]的社论主笔兼文艺部长,亲自撰写支持“大东亚共荣”和“中日友好”的文章,并且在1938年10月日本占领汉口之前,在报纸上悬赏征稿预测汉口失守的日期,以此强化日军的威慑形象。1938年,日本侵略者为了加强对舆论的控制,组织了一个名为“天津新闻记者协会”的团体,何海鸣被内定为该伪“记协”的理事长。[3]后因派系倾轧,脱离日伪华北报业,迁居南京,任汪伪国民政府宪政实施委员会委员,[5]在这一时期他写了《猴儿年说猴》《三六九说》《神道之火与民生主义》《中国鞠躬礼》《中国的数字谈》等考据长文,1945年初,何海鸣开始撰写回忆录《癸丑金陵战事》,但未及完篇,于1945年3月8日去世。[3][7] 何海鸣开辟了民国倡门小说新园地,成为流派领军人物,进而引领近代以来长篇狭邪小说创作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形态成功转型,[1]被誉为“倡门小说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