鞌之战

公元前589年齐、晋两国发生的战争
[ān]之战,又名鞍之战,中国春秋时期晋国与齐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发生于公元前589年的鞌地(今山东省济南市附近)[1][2]
公元前589年,楚庄王去世,齐国又恰巧入侵鲁国。景公命令正卿郤克率领军队出兵齐国。邲之战过后,在晋国各位将佐中,先縠谋反,荀林父赵朔去世,士会告老,这次晋国对齐作战,因为有卫、鲁、曹三国的加入,晋景公并没有倾巢出动,只派出了一半的战力。出战的六卿有中军将郤克、上军佐士燮、下军将栾书,其他三卿在晋都留守,以防秦、楚的偷袭。战争在室地(今山东济南西)打响之后,战况异常激烈。齐顷公亲临一线,坐在战车之上督战拼杀。晋军主帅郤克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齐军渐渐抵挡不住对方的攻势,没过多久便溃不成军,中军司马韩厥还差点俘虏了齐顷公。接着,晋军乘胜追击,兵临齐都临淄。最终,齐顷公选择了投降。[3]

基本信息

前589年,齐顷公率齐军讨伐鲁国卫国,鲁国及卫国派使者至晋国求援。郤克随即率晋军车八百乘,讨伐齐国以救鲁、卫。韩厥在出战前的那天梦见自己的父亲子舆警告他不要站在战车的两侧,以防被射杀。他因此战在车的正中。他在追赶齐顷公的时候为齐侯驾车的[bǐng]夏认出他是个君子,要让人射杀他。齐顷公认为认出他是君子还射杀他不礼。因此射倒了韩厥的左右(按:先秦的材料中“毙”字没有“死亡”之意,所以此处解释为“倒仆”更为恰当)。齐顷公出战时轻敌,马不被甲,人不早餐,就上阵出击,结果被晋军大败。齐顷公在逃跑时下属逢丑父替换位置。他们被晋军中军司马韩厥追上,逢丑父假装命令伪装的齐顷公去打水,齐顷公因此才逃脱了被俘虏的命运逢丑父与公易位。
鞌之战春秋晋齐鞌之战。《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前589年,齐顷公攻打鲁国,卫军救援也被齐军打败。孙桓子臧宣叔晋国求援。晋景公派遣郤(xì)克、范燮韩厥栾书等统帅八百辆战车救援鲁卫。晋军会合鲁卫两军,6月16日在卫国的莘地(山东莘县)与齐军相遇。齐顷公派人请战,表示“我军虽不强,请在明天早上决战”,郤克表示“晋国和鲁卫是兄弟,鲁卫说贵国在他们国家发泄愤怒,君主不忍,让我们来求情,也不让长期留在这里,我们不能有辱君命。”齐将高固首先向联军攻击,取胜后在齐军营垒中夸耀说,需要勇气的来买我余下的。次日两军在齐国的鞌地(济南东北)再次列阵交锋,从双方军队运动情况看,晋军在莘地采用了故意示弱,主力迅速东移,最终把齐军引诱到了鞌地,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鞌地之战”。两地相距数百里,齐军在一天内赶到,17日清晨,齐顷公在战前还鼓励要消灭了联军再吃早饭,这种状态倒更像经过一夜的急行军,部队连吃早饭的时间都没有,就面对晋鲁卫联军的攻打,战斗进行的非常激烈,郤克受伤了,他的部下解张说要忍耐,不能因为小的伤痛损害君主的大事。齐军战败,韩厥追赶上齐顷公战车,逢丑父冒充齐顷公,假意让他取水,借机让齐顷公逃离。齐顷公回到军中带兵回来寻找逢丑父,三入三出。逢丑父被俘后,郤克要杀他,但听他说“以后就没有替君主承担祸患的人了!”就释放了他。战后双方议和,齐国归还了侵占的鲁卫领土,同晋国议和。次年齐顷公前往晋国朝见,晋景公举行宴会招待他,齐顷公看见了韩厥,说道:“只是衣服换了。”韩厥赶紧施礼,表示“臣拼死作战,就是为了两国君主今天的宴会。”《史记》中记载关于齐顷公要尊晋景公为王,“齐侯朝于晋,将授玉”,是要把朝见天子时所用的玉圭交给晋景公,是表示恭敬、臣服。司马迁理解为要尊晋景公为王也可以。《史记》齐太公世家,索隐:张衡记载古代天子、诸侯的礼节。诸侯朝见不需授玉,朝见天子时授玉。授玉不是授王,齐顷公没有资格授予晋景公王爵。郤克上前阻止了齐顷公,表示晋景公不敢接受。鞌之战是晋齐两个长期友好的国家之间不多的几次战争,这是因为在楚庄王强盛,齐国奉行了同楚国友好,经常攻打鲁国卫国,齐顷公不仅羞辱了晋国使臣郤克,还不出席诸侯会盟,引起宣公十八年诸侯讨伐,当时齐国和晋国已经议和。可是成公元年齐国就利用周王室同戎国矛盾,晋国不能东顾准备对鲁国用兵,鲁国的臧宣叔一面加强战备,一面同晋国结盟,防范齐国和楚国联合对鲁国进攻,成公二年大战爆发,齐国攻打鲁国,但楚国却没有配合出兵,直到齐国战败,在冬天楚国和郑国才去攻打卫国,又背着晋国私下和诸侯会盟。晋国成公元年虽然调解成功了周王室和戎国矛盾,但是周王室和戎国依然爆发战争,晋国要保护周王室,也不愿刚同齐国交战后再战,所以在成公二年避免同楚国交锋,齐国被盟友楚国骗了后,重新同晋国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