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

古代中国官方的儒家神学
谶纬(chèn wěi)是古代中国官方的儒家神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在西汉末和东汉时流行,在当时是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官方正统的社会思想。“谶者,验也”,是一种隐晦的,预测吉凶的宗教预言,又名“符谶”“符命”,有的有图有字,名“图谶”。“纬,织横丝也”,相对“经”而言,是以巫师、方士的迷信方术附会儒家的经义,假托天意圣教来言符[]瑞应。[3][4]
谶纬起源于何时有诸多说法,尚无定论。但谶纬的产生与先秦的谶验观念,联系紧密。而谶验的观念早在太古之时已经存在。从现存史料看,最早以“谶”称呼先秦征验之事的,是《史记·赵世家》:“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最早出现“谶”字的文献,则是汉初贾谊的《鹏鸟赋》:“异物来[],私怪其故。发书占之,谶言其度。”[5][6]汉武帝时,董仲舒用《洪范》五行说与《易经阴阳学来推论灾异,预知吉凶,开启了谶纬神学的先声。并且因为独尊儒术的政治决策,经学地位提高,逐渐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谶与纬由于相近的性质逐渐合流,谶纬之学于是产生,并逐渐成为显学[3][7]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汉章帝洛阳城北宫的白虎观主持召开的一次规模宏大的讲论五经同异经学会议最终成果汇编成《白虎通》一书,是一本谶纬化的经学书。[8][1]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谶纬遭到了统治者的的禁毁。自此以后,禁谶焚纬几为历代所相继沿袭之现象。到了明清之际,屡遭禁毁之谶纬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几无明确之影响力,官方于谶纬之钳制遂不复如前代之严厉苛刻,谶纬被重新发掘。[4][7]
谶纬文献按出现的时间划分,可分为《河图》《洛书》和"七经纬"等。[2]在谶纬思想的影响下,在政治上,汉时宰相被明确赋予“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等方面的职掌规定。西汉“三公”制度的设立,在思想渊源上乃也是取用谶纬“天人感应”之说。此外,在文学上谶纬的内容与形式上为文学提供了重要借鉴。[9][10]

定义与释义

谶纬是一种经学迷信混合的神学,也代指兴起于西汉末,定型和尊崇于东汉的一类冠以“河图”“洛书”及七经之名、伪托上天及圣人、神化儒学的文献,东汉人习称“图谶”。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些与汉代图谶类似的新出之书,一般也都归入谶纬文献的范畴之内。所以,学界习惯用“谶纬”一词作为汉代至南北朝时期产生的此类文献的总称。谶纬之学在西汉末和东汉时流行,在当时是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官方正统的社会思想。“谶者,验也”,是一种隐晦的,预测吉凶的宗教预言,又名“符谶”“符命”,有的有图有字,名“图谶”。“纬,织横丝也”,相对“经”而言,是以巫师、方士的迷信方术附会儒家的经义,假托天意圣教来言符箓瑞应。[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