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帛书

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文物
楚帛书,又称楚缯书、[1]子弹库帛书,[2]是战国时期的文物,于1942年在长沙子弹库战国木[guǒ]墓出土,后经历多次流转,流失海外,[6][7][5][8]现存于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a][3]
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遭非法盗掘,楚帛书出土后落在蔡季襄的手中。[5]在抗战期间,它被美国人柯强骗取。1946年,该帛书被带至美国,起初存放于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之后又辗转至大都会博物馆。1964年,柯强将其变卖,后被蔡季襄的老友戴福保替收藏家赛克勒买下,楚帛书《四时令》因此成为赛克勒的藏品。[2]2024年6月20日,美国芝加哥大学夏德安教授在青岛向中国文物主管部门移交了子弹库楚帛书盒盖,该盒盖曾用于盛装帛书第二、三卷,附有福格博物馆借存标签,证实自1946年起文物已借存于该馆,成为帛书在美国流转的关键证据。9月10日,《帛书传奇》节目启动仪式上,首次公开了柯强档案中关于子弹库楚帛书流失美国的信件,这是继盒盖之后的又一重要物证。[9][a]
楚帛书是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与图画,是战国时代楚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同时,楚帛书又被称作“中国最古老彩画”。[2][8]楚帛书全篇共900多字,分为《四时》《天象》《月忌》三部分,[10][7]四字一句,使用战国流行的楚文字,软锋毛笔蘸墨书写。[8]其尺寸为47×38.7厘米,东、南、西、北四边环绕着绘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月的彩色神像,并附有“题记”,在四边所画神像的中心,写有两篇配合的文章,一篇是十三行,另一篇是八行,行款的排列相互颠倒。[6]图和文字紧密结合、无法分开。 [7]

基本情况

楚帛书,又称楚缯书、[1]子弹库帛书。[2]楚帛书尺寸为47×38.7厘米。[6]全篇共900多字,分甲、乙、丙三篇。甲、乙两篇在帛书中间,互相颠倒,只有文字,没有图。一般把长篇叫甲篇,短篇叫乙篇。丙篇在外,附有两套图。一套是彩绘的十二月神图,十二月神居四边,每边三个;一套是四木图,四木居四隅,用不同颜色绘成:春为青木,夏为赤木,秋为白木,冬为黑木。图和文字是紧密结合在一起无法分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