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坐落于大别山北麓垄岗平原,地势北高南低,略微向东南倾斜,东南距潢河约6公里。[1][2] 黄国故城是周朝时黄国之首都,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城址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南城墙东南角略内收。东城墙长1550米,西城墙长1440米,南城墙长1270米,北城墙长1380米,城墙围成的面积约210万平方米。[3]城墙保存较好,残高约3米,部分地段残高约5米。南墙由夯土筑成,带有护坡宽约50米,其中墙体宽约8米,下部墙基宽约20米,厚9.5米。城内西南的喻岗组发现小城,东墙残存约300米,南墙残存约200米,未见北墙,西墙推测是大城西墙。小城以东西向灰沟为北界,面积约16万平方米。城内中部有几块规整的夯土基址,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年代不详。考古发掘表明,东墙也是夯土筑成,护坡中出土了汉代的板瓦残片,筑城年代不早于汉代。城内南部中间的沈店组以西有圆角长方形高台,四周有环壕,相传为“黄君台”“光武台”,高出地表2-3米,堆积最厚处达4.5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台地剖面中发现了春秋时期的陶豆、壶、罐,汉代的瓦当、空心砖等遗物,在台地西北的剖沟中发现了龙山时期的罐、鼎残片。综合判断,黄君台在龙山时期是一处带有环壕的台墩类遗迹,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仍有居民居住,但尚未发现高等级建筑遗存。[1][4] 黄国故城,1958年被发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010至2015年期间经过多次勘探和发掘。[1][4]
历史沿革
夏朝,一个以黄鸟为图腾的部落叫“黄夷”,由华夏东部游牧而发展迁徙到江淮地区定居。佐禹治水英雄伯益(另一说法为陆终)是这个“黄夷”地区的传奇首领,其后受封于黄,由此诞生了黄国。春秋时期,黄国为诸侯国之一,楚国称霸,黄国不服,充分利用自己处于“黄淮”和“江淮”之间的军事要塞、交通枢纽的地域优势,团结周边的国家力量,在相当阶段与楚抗衡,创造了辉煌历史。公元前648年,楚灭黄。经当代勘查,故城附近曾多次发现黄国文物。1998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黄国故城作为周朝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