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弗朗索瓦·古诺

法国作曲家
查理·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法国作曲家,1818年6月18日生于巴黎﹐1893年10月18日卒于圣克卢。父亲是画家﹐曾获罗马大奖赛第 2名。母亲是钢琴家。古诺自幼从母亲学音乐﹐后来又拜作曲家A.雷哈为师﹐在上大学之前已具有相当高的音乐修养﹐同时还学习美术。

人物简介

夏尔·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183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从阿莱维﹐E.L.学对位法﹐从勒絮尔﹐J.-F.学作曲﹐从A.齐默尔曼钢琴。入学第2年即获罗马大奖第2名﹐1839年获罗马大奖第1名。同年赴罗马进修。1841年5月1日﹐他的第1部重要作品《三声部弥撒曲》在罗马上演。1842年秋离罗马回国﹐沿途访问了维也纳柏林等地﹐接触到各国音乐的优秀作品和著名人物。在莱比锡受到门德尔松﹐F.的热情接待﹐亲自为他演奏和讲解巴赫管风琴作品。这些活动对古诺日後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回到巴黎後﹐曾任教堂管风琴师和歌队指挥。1852年任巴黎最大的男声合唱团──“奥费翁合唱团”的指挥。1858年到抒情剧院工作﹐在这里他写出了第1批成功的歌剧作品﹐其中包括使他名垂後世的《浮士德》(1859)。由于普法战争的影响﹐1870年9月古诺携全家避居英国。由于维多利亚女王十分欣赏《浮士德》而得宠於王室﹐一度是英国音乐生活中的红人。1874年6月返回法国﹐不间断地创作直至去世。

创作生涯

古诺早年热心於宗教﹐在罗马期间﹐西斯廷教堂的歌声﹐尤其是帕莱斯特里纳﹐G.P.da作品中的复调音乐手法﹐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宗教题材的﹐其中1855年11月22日首演的《圣塞西勒庆典弥撒曲》概括了这一阶段的风格特征﹕古朴的复调风格中加入了热情的气质﹐经常用半音转调加以修饰和扩展的收束式﹐严谨的曲调与织体中透露出丰富﹑灵活的戏剧性手法﹐并使用了独唱和管弦乐队。这是一种华丽和热情﹐却又不失其真诚﹑质朴的风格。这部作品是对宗教音乐的一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