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是由长蠕孢菌侵染引起的、发生在玉米上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但叶鞘苞叶和果穗也能受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都可发生,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病严重。
玉米小斑病为中国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在黄河长江流域的温暖潮湿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一般造成减产15-20%,减产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无收。一般夏玉米区发生较重,大流行的年份可造成产量的重大损失。
玉米小斑病是气流传播,多次侵染的病害,而且越冬菌源又很广泛,单用一种措施防治效果很不理想。以利用抗病品种而言,因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异而影响品种的抗病性。故应采用以抗病品种为主,结合栽培技术防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控制为害。同时在玉米小斑病发生区,常常还有玉米大斑病、玉米茎腐病和玉米丝黑穗病同时发生,因而在防治玉米小斑病的同时,必须考虑兼治玉米大斑病、玉米茎腐病和玉米丝黑穗病等问题。

病原特征

玉米小斑病病原菌为长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 (Nishik.) Shoemaker.),属半知菌类。有性世代为Cochlibolus heterostrophus Drcchsl。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至多根丛生,褐色,直或有膝状曲折,有3-12个隔膜,多数为6-8个隔膜,大小(80.3-155.6)微米×(5-10)微米,基细胞膨大。分生孢子椭圆形、长椭圆形、柱形或倒棍棒形,中间或中间稍下处最宽,两端渐细小,褐色至深褐色,两端细胞钝圆形,脐点明显,深褐色,凹入基细胞内,1-15个隔膜,多数为6-8个隔膜,大小(13.8-140)微米×(4.8-21.3)微米。子囊壳近球形,直径为0.4-0.6毫米,黑色,表面布满分生孢子梗及菌丝,有一嘴形孔口。子囊无数,有短柄,顶端圆形,大小为(124.6-183.31)微米× (22.9-28.5)微米,内有4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丝状,平行排列,互相缠绕成卷线状,有5-9个隔膜,大小为(146.6-327.3)微米×(6.3-8.8)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