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虚

脾阳虚
脾阳虚,中医证候名,又称脾虚寒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1]

解读

  • 脾阳虚,又称脾虚寒,指脾气不足,阳气虚衰,温煦作用减弱,运化不利,阴寒内生。多由感受外寒、过食生冷、过用苦寒药物损伤脾阳所致;亦有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者。

脾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 脾位于腹中,在膈之下,与胃相临。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脾胃之间为表里关系。
  • 脾在体合肉,脾气是否充盛,决定肌肉是否丰满;脾主四肢,脾气足则肢体活动有力;脾之华在唇,唇的丰满润泽程度可以反映脾气的强弱;脾在窍为口,饮食口味的感知,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脾在志为思,主思虑,思虑过度则伤脾;脾在液为涎,若脾虚,则津液不足或不能固摄,出现口干或流口水等表现。
  •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三点。脾主运化,指脾气可将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并能参与人体津液代谢,运化水液;脾气主升,指脾气具有向上运动的功能,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面,并维持支撑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脾主统血,指脾气能统摄、控制血液,使血液在脉中运行。
  • 脾喜燥恶湿,干爽清洁的环境于脾气运化有利,而秽恶湿浊则容易伤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