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织图(英文名:farming and weaving),[1]是南宋楼璹的绘画作品。[3]
楼璹在宋高宗时期任於潜(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县令时,深感农夫、蚕妇之辛苦,即作耕、织二图诗来描绘农桑生产的各个环节。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楼璹之孙楼洪、楼深等以石刻之传于后世。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有汪纲木刻复制本。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江南士子进献藏书甚丰,其中有“宋公重加考订,锓诸梓以传”的耕织图。康熙帝即命焦秉贞据原意另绘耕图、织图各23幅,并附有皇帝本人的七言绝句及序文。耕织图初印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后又出现了很多不同版本,木刻本、绘本、石刻本、墨本、石印本均行于世。[2] 耕织图的描绘主题是“耕”与“织”。[4]楼璹耕织图全图45幅,其中“耕”图21幅,描绘了水稻种植的主要劳作环节,即浸种、耕、耙耨、耖等;“织”图24幅,描绘了蚕桑生产的相关环节与场景,即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等。[4]耕织图衍生版本众多,版式等也不尽相同,如上文下图本、左图右文本、版框带有龙纹的装饰本、袖珍刻本、木刻填色本、书中序文、诗文前后玺印朱色钤印本等。[2] 历史沿革
耕织图的绘写渊源可上溯至南宋,绘者为楼璹。楼璹在宋高宗时期任於潜(今浙江省临安市)县令时,深感农夫、蚕妇之辛苦,即作耕、织二图诗来描绘农桑生产的各个环节。耕织图成为后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技术最珍贵的形象资料。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楼璹之孙楼洪、楼深等以石刻之传于后世,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有汪纲木刻复制本。宋以后关于本书的记载已不多见,较著名的有南宋刘松年编绘的耕织图,元代程棨的耕织图45幅。明代初年编辑的《永乐大典》曾收耕织图,已失传。明天顺六年(1462年)有仿刻宋刻之摹本,虽失传,但日本延宝四年(1676年)京都狩野永纳曾据此版翻刻,今均以狩野永纳本耕织图作楼璹本耕织图之代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江南士子进献藏书甚丰,其中有“宋公重加考订,锓诸梓以传”的耕织图。康熙帝即命焦秉贞据原意另绘耕图 、织图各23幅,并附有皇帝本人的七言绝句及序文。绘画内容略有变动,耕图增加“初秧”、“祭神”二图,织图删去“下蚕”、“喂蚕”、“一眠”三图,增加“染色”、“成衣”二图,图序亦有变换。宋、清耕织图的布景与人物活动大同小异,但焦图画中的风俗易为清代,所绘更为工细纤丽,在技法上还参用了西洋焦点透视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