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山鵟

分布于亚洲喜马拉雅山的猛禽
喜山鵟(学名:Buteo refectus),喜山鵟是较难识别的鵟属鸟类,繁殖于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欧亚鵟的亚种之一,2014年从欧亚鵟中划分出来,成为独立物种。喜山鵟属中型猛禽,体长45—53厘米,体型较普通鵟小巧紧凑,头型较为圆润,跗趾不被毛。分为深色型和浅色型。深色型头部和背部黑色,翼下覆羽均为黑色,腕斑极不明显。浅色型翼下覆羽深色区域较浓密,喉部至胸部棕色明显。喜山鵟常在开阔原野上空盘旋翱翔,两翼略呈“V”形,飞行时常停在空中振羽,在裸露的树枝上歇息。[2]
喜山鵟以森林鼠类为食,除啮齿类外,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喜山鵟属冬候鸟,在腾冲北海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周边林区可观测到,和普通鵟较难区分,注意多角度拍摄加以分辨。[2]

形态特征

喜山鵟体长50-59厘米,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淡灰褐色,具多道暗色横斑。从海拔400米的山脚阔叶林到2000米的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均有分布,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以森林鼠类为食。[3]

物种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