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业态(文化产业新业态)是指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态,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文化产业领域新业态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引擎。[1]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中国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展开。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2]2024年10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快速发展。[3] 定义
文化业态指的是文化产业发展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驱动下,以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形成的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态。新业态是文化产业的自我突破和革新,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1]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