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

清宪宗爱新觉罗·溥仪年号
宣统(满语:ᡤᡝᡥᡠᠩᡤᡝ ᠶᠣᠰᠣ),穆麟德转写为gehungge yoso),是清末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年号,使用时间共计三年。[1]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癸酉(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逝世,慈禧太后以“继承同治兼祧[a]光绪”的名义,立爱新觉罗•溥仪为嗣皇帝。次日(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3岁的溥仪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1908年12月2日)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其父载沣监国摄政。凡军国要事,由摄政王隆裕太后裁决。[5]年号为宣统(继承“宣宗”之大统),以次年(1909年)为宣统元年。[2]从宣统元年正月初一(1909年1月22日)至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止,其统治范围以清朝统治区域为界。[3][2]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溥仪颁布《清室退位诏书》,正式宣布退位,宣统年号停止使用,原统治范围改用民国纪年。[2]根据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代表议定的“优待皇室条例”,逊帝溥仪仍居紫禁城,保持尊号,在紫禁城内仍称“宣统”。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又称“丁巳复辟”),纪年宣统九年。7月12日复辟失败。[6][7]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皇宫,宣统年号再无人使用。[2]
溥仪的年号引用道光皇帝庙号“宣宗”的第一个“宣”字,其含义是延续宣宗(道光帝庙号)的统治,同“光绪”年号““缵道光之绪”的含义一致。[8]

改元原因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病逝,奉慈禧太后懿旨,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兼承光绪帝之祧。次日(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因为溥仪只有3岁,由摄政王载沣监国。军国机务,中外章奏,全部由摄政王处分。军国大事并请皇太后懿旨裁决执行。[9]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1908年12月2日)上午十一点,载沣扶着3岁幼童溥仪在太和殿即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