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漳

近代革命家
赵金漳,字荆泉,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倾其积蓄在家乡创办高等小学,兴办新式教育并宣传革命。满清官府借口“过激宣传”强令解散,后考入山东高等师范学堂。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长清县第一位中国同盟会会员。是年夏,赴日本参观教育。回国后任山东莱州中学国文教员。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拟组织掖县起义,不料事泄,幸以计脱险。1912年被选为山东省临时议会议员。因常言人所不敢言,为民请愿,为北洋军阀所忌,被解职。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在长清一带从事反袁革命活动,1914年1月22日不幸被捕。1914年2月25日在济南壮烈牺牲。

个人经历

反清革命

赵金漳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一个著名的书香门第家庭,其父赵连晋,字进卿,才学兼备,颇负声望。赵金漳自幼受家风熏陶,生性豁达豪迈,从不墨守成规。不满20岁考中秀才后,倾其积蓄在家乡创办高等小学,自认校董、教员,不遗余力的宣传革命,开长清私人创办新式教育之先河。赵金漳感于清末国是日非,专制政府腐败无能,百姓生活艰难,且受新思想影响,遂抛弃科举,考入山东师范学校。在师范学校,中国同盟会会员刘冠三、王讷、徐镜心、郦文翰、左汝林、周树标等人在学校建立中国同盟会组织,积极开展革命工作,培养革命人才,扩大革命组织。1906年赵金漳接受了中国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民主纲领,并积极支持中国同盟会的革命活动,经中国同盟会会员郦文翰介绍,赵金漳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长清第一位中国同盟会会员,也是山东早期的中国同盟会会员之一。加入中国同盟会之后,赵金漳的革命情绪更加高涨,遂积极联络同志,秘密组织革命机关,开展革命活动。1906年赵金漳在山东师范学校毕业,然后因学习优良,成绩突出,被校方选赴日本参观教育,考察其强国之术。年底,赵金漳回国后任山东莱州中学国文教员。1907年赵金漳[yīng]莱州府官立中学堂主任国文教习达五年之久。赵金漳携眷就教,以校为家。在学校,赵金漳利用授课之余,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秘密进行革命工作,蓄志建立中国同盟会组织,宣传“只有推翻帝制,才能富国强兵”的道理。并暗地把《晨钟》《日报》《复报》《革命军》等中国同盟会的革命书刊介绍给学生阅读,全校学生思想丕变,要求入会者日增。使莱州府官立中学堂成为中国同盟会在莱州府治开展革命活动、进行革命宣传、扩充革命组织的基地。赵金漳在莱州中学五年,在这里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扩大了中国同盟会组织,为日后的革命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东南各省相继独立,山东各地中国同盟会组织也积极响应,为配合中国同盟会在各地的斗争。在当年冬,以赵金漳为首的莱州中国同盟会会员也积极准备反清起义,秘密召集各处同志,拟在本校大举,以光复本县。但不幸被官府侦悉,派大兵围困了莱州城,全城戒严,盘查、搜捕“乱党”,大肆屠杀革命党人。赵金漳的好友、学生等四名中国同盟会骨干,先后被捕遇难。赵金漳本人则蜷伏衣箱内,外加封锁,由友人[]至野外,躲过清军盘查,幸得脱险。莱州脱险之后,赵金漳潜回济南,策划再举。

反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