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流

宏观范围内的量子效应之一
超流(Super Fluidity)是一种宏观范围内的量子效应,主要体现在氦原子形成的紧密集体中。这种现象最早由P. Kapitza在1937年发现,当时他将液氦-4的温度降至2.17K以下,观察到其表现出一系列异常的性质。超流现象的研究历史悠久,相关成果多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随着超冷原子凝聚的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1]

历史背景

1937年,前苏联物理学家P. Kapitza发现,将液氦-4的温度冷却至2.17 K以下时,它能够很快流过0.5 μm宽的玻璃狭缝,他将这种没有粘滞性的流体称之为超流,一种可与超导媲美的宏观量子效应。20世纪40年代,物理学家L. Onsager、L. Landau、R. Feynman等人在理论上发现,旋转超流体宏观波函数中存在拓扑奇异点,原子会围绕这些拓扑奇异点做旋转运动——这就是所谓的量子涡旋。
物理学家对超流以及量子涡旋的研究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并获得了多项诺贝尔物理学奖。P. Kapitza首次观测到玻色液体的超流现象,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L. Landau提出了超流体的量子理论,解释并预言了超流体的许多重要性质,获得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D. Lee、D. Osheroff、R. Richardson等人成功地将液氦-3冷却至2.5 mK以下,并首次观测到了费米液体的超流性,获得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A. A. Abrikosov通过求解Ginzburg–Landau方程,发现量子涡旋会遵循能量最低原则,排列成周期性的晶格结构;A. Leggett提出了一种新的量子理论,揭示了液氦-3费米超流的机理,他们因此分享了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从实现液氦-3费米超流以来,物理学家们就不断尝试将具有不同统计性质的两种液氦混合在一起,以期能实现玻色-费米双超流体这一全新的量子物态。科学家们认为在这种量子物态中将会存在一种独特的相互作用,能够被用来研究和理解超导中的电声子耦合。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氦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太强,即使将液氦冷却至100 μK以下,仍然无法实现氦-3和氦-4的双超流。与液氦相比,超冷原子具有无与伦比的可控性与纯净性,已逐渐成为实现并研究超流体最为理想的物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