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道闭锁-抖音百科
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2]曾称为先天性胆道闭锁,[1]是以炎症、纤维化及肝外胆道阻塞为特征的一种进行性的炎性胆道疾病。欧美国家活产儿发病率为1/(14000~20000);亚洲高发,活产儿发病率可达1.48/10000。女婴发病率高于男婴,男∶女约为1∶2。[2]2023年该病被列入中国《第二批罕见病目录》。[6] 胆道闭锁有Kasai分型、Davenport分型、Ohi分型三类分型,其中推荐用于临床分型的为Kasai分型,即按肝外胆管闭锁不同部位分为Ⅰ型、Ⅱ型、Ⅲ型。[3]该病病因尚未明确,主要有围产期学说及胚胎学说两种,其中围产期学说主要指正常的胆道系统已经发育完好,围产期的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应答导致;胚胎学说主要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胆道受到了某种损伤,继而在出生时表现出胆道的畸形。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新生儿的持续性、渐进性黄疸,伴有白陶土样便和深黄色尿。该病诊断需要根据病史、查体及血液学检查、超声检查、肝活检等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2]在治疗上,主要采用Kasai肝门空肠吻合术,术后用药包括激素、抗生素、利胆药、保肝药等,可能出现胆管炎、[3]门静脉高压、黄疸等并发症。对于Kasai术后效果不佳,[2]或出现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衰竭、门静脉高压导致的反复消化道出血等肝移植适应证的患儿,可行肝移植手术。[3]在不行手术治疗的情况下,患儿2岁内会死亡;Kasai手术和肝移植术后总的10年生存率为90%。[2] “胆道闭锁”一词最早由苏格兰爱登堡皇家儿童医院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于1882年首次应用,1916年病理学家霍姆斯(Holmes)将胆道闭锁分为“可治型”和“不可治型”。[7]1928年莱德(Ladd)首次报道了手术治疗胆道闭锁成功。1959年日本葛西(Kasai)报道应用肝门空肠吻合术成功治疗了“不可治型”胆道闭锁。[7] 分型
Kasai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