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世界语大会

国际世界语大会
国际世界语大会(世界语:Universala Kongreso de Esperanto,简称UK)是由国际世界语协会主办的世界语运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同时也是各国世界语者的盛大集会。这一盛会被誉为世界各民族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典范,也被称作世界上唯一不需要翻译的国际会议。国际世界语大会始于1905年,迄今已经举办了多次,其中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一度中断[1][2][3]

历史沿革

1904年8月7日至8日,来自法国英国德国等国的近200名世界语者在法国的加来港和英国的多佛港举行会议,会议表明世界语是一种易于理解和使用的口头交际工具。此次会议激发了与会者的热情,并促成了翌年第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的举办。1905年8月7日至12日,第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法国的滨海布洛涅市举行,吸引了来自20个国家的688名世界语者参与,其中包括世界语的创始人柴门霍夫博士以及其他知名世界语作家。柴门霍夫本人连续参加了第一届至第八届国际世界语大会。

大会概况

国际世界语大会每年轮流在世界各国举行,考虑到地区分布和世界语运动的组织能力。国际世界语协会的领导层决定大会的举办地点,而国际世协的总干事则扮演着关键角色,负责签署相关文件。大会常务秘书作为国际世协在鹿特丹的工作人员,负责大会的日常运作。当地组委会(LKK)作为国际世协的合作方,仅负责在举办城市的相关工作。大会的资金来源包括参会人员或世界语者的捐赠,这些捐款在每年夏天直接汇入国际世协总部,并在大会手册中公布。2001年的捐款主要用于支持盲人世界语运动、儿童的小型UK、第三世界大会参与者以及大会的整体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