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端(1923年6月11日-2020年12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2][3] 1942年,冯端考入中央大学。[4]1946年,冯端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南京大学后,冯端历任物理系副教授、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等。[1]1973年,冯端提出在人工微结构晶体中实现和验证“非线性光学准位相匹配”理论。[5]同年11月,冯端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6]1980年,冯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2]1984年至1988年,冯端被任命为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一任院长。1985年起,冯端任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92年起,冯端任中国科学院数理部常委兼副主任。[7]1993年,他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年3月,冯端访问了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密西根大学等学校,并应邀作学术报告。[8]2020年12月15日19时41分,冯端在江苏南京去世,享年98岁。[9] 冯端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是中国晶体缺陷研究的先驱之一, 在激光晶体聚片多畴、纳米调制结构和金属超晶格等方面取得了独创性成果。在体心立方难熔金属内位错的研究中,合作发现了浸蚀法位错线成象规律;在复杂氧化物晶体内的缺陷与畴界问题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主编了《金属物理》等专著。曾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等多项重要科技奖励。[10]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