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

创作于1958年的彩调剧
《刘三姐》,彩调剧,诞生于1958年,是中国舞台艺术的经典。[2]1960年代初,来自广西民间的彩调歌舞剧《刘三姐》曾五进中南海,四入怀仁堂,受到毛泽东、朱德、叶剑英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好评,郭沫若、梅兰芳等艺术名家为《刘三姐》题词。电影《刘三姐》也曾轰动一时。[3][4]该剧取材于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故事,以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为主题,讲述了刘三姐为了维护人生的自由和尊严,以山歌进行顽强抗争的故事。[3]
半个世纪来,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在国内外演出2000多场,已成为广西的形象代表,饮誉海内外。[4]

起源背景

关于刘三姐,最早的文字记载于南宋王象之所编写的《舆地纪胜》中卷九十八《三妹山》。刘三姐以“善于唱歌”著称,是一个聪明、勤劳、美丽的姑娘,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由,不畏强暴,性格开朗活泼且倔强,她是历代壮族人民精心塑造出来的壮族妇女的典型形象[5]
但关于刘三姐的原型起源却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6]观点分别为:聪明漂亮的农家女、爱歌善歌的歌仙、创造爱情的爱神、保护民间的农神以及拥有奇才异能的巫神。[7][8][9]因此,衍生出了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而刘三姐的形象也并不固定单一,随着社会时代和人们观念的发展,刘三姐形象历经了从淳朴善良、知书达理、伤风败俗和反抗斗争的演变过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