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1],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5]
2012年[3],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根据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一段论述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以此来隐喻中美关系[2][6][7]。这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历史上公元前5世纪的古雅典与斯巴达(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动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老牌陆地强权斯巴达。恐惧迫使斯巴达人做出反应。威胁和反威胁催生了竞争,接着是对抗,最终酿成冲突。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毁了这两个城邦)、[8]19世纪末的德国、17世纪至18世纪的英国与荷兰等大国均是如此[1]。 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时明确表示, 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 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 阱”。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某些国家产生的不适应 症,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强国对“冲突不可避免论” 的担忧,习近平有针对性地强调:“我们都应该努 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 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 基因。”[1][5] 名称和定义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5],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既存的大国,而既存的大国,也必然会响应这种威胁,战争因而不可避免[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