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聚英

高武的医学著作
《针灸聚英》,针灸专著,又名《针灸聚英发挥》,4卷。明·高武撰于嘉靖八年(1529年)。高氏以针灸“诸书于《素问》《难经》多异少同”,乃“取其同,议其异,故以《聚英》名”。
卷首《集用书目》,简介明以前主要针灸著作16种;卷1论五脏六腑,仰伏人尺寸,手足阴阳流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其所属经穴之循行及主病,大抵依照滑寿十四经发挥》为次序,并附有经脉穴图;卷2介绍骑竹马灸法、四花穴、子午流注、东垣针法等各家针灸法及各种疾病取穴法;卷3介绍煮针、火针、温针、折针、艾炷、灸疮、禁忌等法;卷4记述80余首有关经穴、经脉、临床主治、补泻手法、针灸禁忌等歌赋,最后以问答形式阐述若干针灸治疗问题。高氏集录明代以前针灸学之主要成就,并用按语形式阐发己见,如五行生克在是动、所生病治疗中之应用;东垣针法应用等。书中收集针灸歌赋颇多,尤其便于初学者习诵。[1]

内容简介

《针灸聚英》,明代医家高武编撰,初刻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全书4卷。该书汇集各家针灸之说,对后世针灸学影响最大的在于卷一“经络[kuān]穴类聚”部分,高氏以元代杜思敬《针经节要》“于十二经井荥俞经合穴,萃集各书主治,其余髂穴则未之及”,故广搜《素问》、《千金要方》、《资生经》、《针经摘英集》等书“而补辑之”,这是继汉代医家编《明堂经》,首次全面总结穴主治症之后,又一次系统的针灸腧穴文献整理工作,对于腧穴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书中收录的玉龙赋。肘后歌、百症赋、补泻雪心歌等当今仍脍炙人口的针灸歌诀,就是最早见载于此书。此外,书中还有颇多作者的独到见解。对当今针灸的发展仍有较大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次整理采取最精良的版本,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学名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可供针灸专业、中医临床各科医生参阅,也可供针灸爱好者学习之用。[1]
《针灸聚英》全书共四卷。卷一为脏腑、经络腧穴。高氏认为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先立诸病目,然后各腧穴分属,“似难于阅”,因此改为以经络腧穴为主,而以所主治之病分属之。卷二为各种针灸方法、东垣针法、某些穴位主治、子午流注以及各种病症之取穴法。卷三为针灸法之论述,包括针具艾炷、针刺手法、灸疮、晕针折针之处理等。其中特别提醒施行针刺前须对针具细加检视,[bìn]弃不合格者,以防止发生折针事故,指出:“按《素问》云:‘针耀而匀’,示人临病当检视其针,令光耀滑泽,匀直而无曲损也。能守此训,自不致折矣。”卷四为针灸歌赋。高武认为“世俗喜歌赋,其便于记诵”,因此从各种医籍中转引了针灸歌赋60余首编辑成一卷,其中“玉龙赋”系总辑宋代“玉龙歌”之要旨而成。该卷之末尚有“杂病歌”,用歌赋记述各科20余种常见病证之症状与治疗。其中记载了治疗哮喘咳嗽的灸哮奇穴,写道:“医者若欲灸人哮,天突尾穷骨尖高,又法背上有一穴,量穴须用线一条。环颈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脊背,线上尽处是穴端,灸至七壮真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