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清代祁坤编撰的图书
《外科大成》是一部由清代祁坤(广生)撰写的外科著作,全书共四卷,完成于康熙四年(1665年)。该书详细阐述了疮疡等疾病的诊治要点和常用方剂,第二至第三卷按照不同身体部位分述多种外科病证的证治,第四卷则列举了不分部位的大毒、小疵及小儿疮毒的证治。《外科大成》以其详细的辨证和丰富的治疗方法,成为中医外科的重要参考资料。清代官方编纂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就是在此书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1]

作者简介

祁坤,字广生,号愧庵,别号生阳子,出生于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具体生卒年份不详。他的家庭原本从事儒学教育,但在明朝灭亡后,由于父亲祁忠敏殉难,家族开始衰落,大部分书籍也因此散失。祁坤在年轻时放弃了举子学业,转向医学领域,受到了当地医生戴望之的影响,最终拜其为师。他在医学上的成就得到了清王朝的认可,曾在顺治年间担任御医,并多次得到提升,直至太医院判官。祁坤在医学实践中发现,尽管内科的文献较为完备,但对外科的研究却相对不足,因此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完善这方面的知识体系。他的研究成果体现在《外科大成》这部作品中,该书的特点在于辨证细致,命名明确,即使是最细微的瑕疵也能涵盖,同时药物和方剂的选择简洁有效。为了将这些经验和知识传承下去,祁坤经常与子孙后代一起探讨医学问题,直到深夜。他的孙子祁宏源也在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并参与了《医宗金鉴》的编写工作。[2]

成书背景

祁坤在幼年时期学习儒家经典,后来因为感受到外科的重要性而转而研究医学。他认为,虽然内科的文献已经相当详尽,但是外科的相关书籍要么内容庞杂缺乏重点,要么隐藏了一些关键的信息,因此他决定深入研究并整理前人的论述。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比较,他对现有的外科文献并不满意,认为有些书籍只描述症状而不涉及脉象,有的只是通过图像来确定名称而没有区分穴位的位置,还有一些书籍忽略了大毒而过分强调小毒,或者相反的情况。因此,他决定自己进行考证和修订,删除冗余的部分,补充缺失的内容,纠正错误的观点,理顺混乱的顺序。在他的努力下,《外科大成》得以问世,这本书不仅包含了详细的辨证和诊断方法,还包括了肿疡和溃疡两种主要病症的治疗原则和方剂,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疗法。他还特别关注了不同部位的疾病,并将其归类记录,使得读者能够快速查找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