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楼燕

栖息于多山地区的季节性夏候鸟
普通楼燕(拉丁学名:Apus apus[3]),别名普通雨燕、雨燕、[3]麻燕、北京雨燕、楼燕。[1]其栖息于森林、荒漠、城市等多种生境,营巢于岩壁、城墙和古建筑,[6]海拔高达3300米。[2]普通楼燕在世界上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地区,在中国常繁殖于西北至华北、东北,南迁至东南亚、澳大利亚或非洲越冬。[7]
成鸟的体长约18厘米,体型与家燕相似,但个体稍大,周身黑褐色,额部近白色。翅呈镰刀状稍向后弯曲,尾羽叉状呈中等深度。[8]雄性成鸟的额和头的前半部为土黄白色,头的后半部灰褐色,背、腰、尾上覆羽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尾深叉状。初级飞羽和覆羽的外羽片为黑褐色,内羽片为灰褐色;次级飞羽和覆羽为灰褐色;翼成镰刀状,很长,超过尾羽约50毫米。颏、喉和前颈白色,胸、腹灰褐色,尾下覆羽灰色。雌鸟与雄鸟完全相同。虹膜暗褐;嘴黑;跗蹠和趾紫褐色,爪黑褐色。[1]
2000年,普通楼燕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9]2016年,普通楼燕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保护等级为LC。[2]

相关历史

1870年,英国著名鸟类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了普通楼燕的标本,并将其命名为“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是为数不多以“北京”命名的物种,也是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1964年6月中旬,动物学和鸟类生态学家郑光美骑自行车沿故宫外护城河一周,记录到360只普通楼燕。1974年用同样方法记录到510只。20世纪前期,普通楼燕种群数量曾达到鼎盛,约为5万只。1999年,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吉祥物“燕燕”,其原型就是普通楼燕。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妮妮”就是普通楼燕的造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