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莺歌岭遗址-抖音百科
莺歌岭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镜泊湖南端东岸上,北距学园屯1.5公里,南距南湖头屯2公里。解放前,侨居哈尔滨的俄人B.B.包诺索夫,于1931年曾到镜泊湖的珍珠门、老鹳砬[lá]子、南湖头等地进行调查。1939年,日人奥田直荣曾到镜泊湖地区进行调查,并对金明水、腰岭子、南湖头等遗址进行小规模的发掘。该遗址文化层堆积分上、下二层。 基本介绍
莺歌岭位于美丽的镜泊湖南端东岩,西面临湖,南北两侧有房身河和松乙河贴身流入镜泊湖。整个山岭由西向 东逐渐升高,融入广袤的丛山峻岭之中。莺歌岭的西端促入湖中,形成一面背山三面环水的地形特点,临近湖边的岭脚地段就是黑龙江省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莺歌岭遗址。这里就是文献中最早记录的中国北方肃慎人繁衍生息所在地。莺歌岭遗址的重要价值在《黑龙江古代简史》一书中,史学家有过论述。认为黑龙江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起,人类活动也开始频繁起来,并在黑龙江地区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这里有东部地区的新开流文化,西部地区的铜体好 文化、昂昂溪文化,东南部的莺歌文化。并以它们为基础形成了黑龙江地区最古老的诸族,即后来文献上记载的商周时期的肃慎,汉代的天余、鲜卑和北活沮人。三种不同的文化逐渐形成三支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一支是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通古斯满族;一支是栖息在大兴安岭密林中和奔驰在呼伦贝尔摹上的东胡族;另一支是活跃于松嫩平原上的夫余族。 莺歌岭遗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引起了中外考古专家的注意。1931年和1939年俄国人和曰本人都曾到镜泊湖地区进行过调查,对一些地方还进行过小规模发掘。解放后黑龙江省博物馆多次对镜泊湖地区、牡丹江沿岩进行考古调查,发现许多新石器时期遗址。1963年对莺歌岭遗址进行发掘。考古发掘报告对当时莺歌岭遗址状况有过详细的介绍:遗址临近湖边,因湖水冲刷,边缘形成断崖,崖上为50-200米宽的温坡地,都开为耕地,靠近北部为台地,再往上地势逐渐升高,生有茂密的柞树林。遗址边缘的断崖高2-5米,断崖上暴露有大量遗迹和遗物,湖水退去后,临近断崖的湖底上散布的陶片和石器俯拾皆是。不难看出遗址规模大、文物含量多。这是江河、湖泊通过大自然的作用,向今天的人们翻开了3000多年前肃慎人在这里生活繁衍的生动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