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古城墙,始建于隋,至明朝形成沿今环城公园而筑的格局。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修复古城墙一事。[1]
历史沿革
早期建立
合肥古城墙始建于隋,至明朝形成沿今环城公园而筑的格局。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时,合肥就有了城池,随之有了“合肥县”这一行政区域。合肥的城池,汉和三国以前在如今城区的西北方,因此涵盖逍遥津,教弩台,三孝口,四牌楼这些地名的整个老城区那时都在城外。唐时的合肥新城就是现在的老城,但偏南,面积大约只有如今老城区的三分之一。到宋朝城池扩展基本定型,格局维持到解放初将近1000年里,没有大的变动。在民国建元前的1200多年间,合肥也一直是庐州府的府治所在地。合肥最早的城墙历史可以上溯到东汉初年,合肥侯鉴镡在今天的合肥西北面建起了一座古城墙,史称“汉城”,后衰败成为空城。东汉末年,扬州刺史刘馥在合肥侯国的古城原址上,重建了一座新汉城。三国时期,为抵御吴王孙权的进攻,镇守合肥的魏国大将满宠在“汉城”西边另筑一座“新城”,先后两次成功地阻止了吴王孙权以及东吴大都督诸葛恪的重兵围攻。唐贞观年间,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恭在以今天的四牌楼为中心的周边地方筑起了合肥的第三座城墙,几经兴替,至宋时,基本奠定了以现在的环城公园为范围的老城区。起初城墙只是用土坯堆垒起来,明朝初年,虢[guó]国公俞通海监修合肥城墙,开始在土墙两边砌砖,形成了后来“内层土,外层砖”的城墙结构。弘治年间,庐州知府马金修将老城墙改建成周长26公里的坚固墙体,并疏浚加宽了原有的护城河。此后,合肥老城墙经过不断修葺[qì],城楼屡有加高,橹垛多次加固,但基本格局一直维持到解放初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