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纹-抖音百科
断纹是指古琴表面由于长期使用和振动形成的多种裂缝,包括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多种类型。通常情况下,古琴不到一百年不会产生断纹,随着年代的推移,断纹也会有所不同,是鉴别古琴年代的重要依据。 古琴历史
古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至今已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唐朝时期的古琴已经具备完整的形制和功能,尤其以盛唐时期的古琴为代表,其特点是体型肥硕圆润。现存的唐琴大多在龙池、凤沼的位置贴有小桐木,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明朝早期。宋代的古琴发生了变化,琴身变得扁平而长,尺寸超过了流传下来的唐琴。南宋时期,除了模仿古代样式的作品外,琴身逐渐变窄,特别是仲尼式的古琴呈现出高而狭窄的状态,这是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代制琴师主要使用桐木或松杉制作琴面,梓木制作琴底。宋代以来,人们开始对断纹进行细致的研究和欣赏,《潜确类书》记载了各种断纹的特点和价值。其中,龟纹断被认为是最珍贵的,其次是梅花纹,再次是蛇腹断和流水断。 断纹分类
古琴上的断纹通常是多种形态交错出现,如龟背断中夹杂着牛毛断,或者大蛇腹断中间杂着小蛇腹、流水断等。这些断纹使得古琴表面显得格外美丽,深受琴家和收藏家的喜爱。一些古老的唐琴,其断纹的美妙和漆色的温润,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无论是喜爱音乐的人还是普通人都会被它们吸引。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圣遗音琴具有蛇腹断和细牛毛断,飞泉琴则是蛇腹断和冰裂断纹。中国艺术研究院珍藏的枯木龙吟琴是小蛇腹间冰纹断,局部还带有牛毛断。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独幽琴是蛇腹断和牛毛断。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宝袭琴是小蛇腹断和流水断。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北宋石涧敲冰琴则是小蛇腹纹间以龟背纹[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