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俄洛紫菀

菊科紫菀属植物
东俄洛紫菀(学名:Aster tongolensis)是菊科紫菀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的甘肃四川云南青海等地,生长于海拔2,800米至4,0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水边、亚高山林下、高山及草地。该种为多年生草本头状花序,舌片蓝色或浅红色,瘦果倒卵圆形。东俄洛紫菀以其清雅的花色和典致的色泽而闻名,是观赏类菊花。此外,东俄洛紫菀还有温肺下气,祛痰止咳和利尿的药理作用,可作为药物使用。

形态特征

理论一、多年生草本,高14-42厘米。根状茎细,常有匍匐枝。茎直立与莲座状叶丛生,不分枝或有一至数个分枝,有疏或密长毛。基部叶矩圆状匙形或匙形,长4-12厘米,宽0.5-1.8厘米,顶端钝或圆形,基部渐狭或急狭成具翅半抱茎的柄,全缘或上半部有浅齿;上部叶渐小,顶端稍尖;两面被长粗毛。头状花序直径3-5(-6.5)厘米;总苞半球形,宽0.8-1.2厘米;总苞片2-3层,近等长,顶端尖,上部草质,下部革质,有密粗毛;舌状花30-60个,蓝色或浅红色;筒状花黄色。
理论二、多年生草本,高1~1.5m。茎直立,上部疏生短毛,基生叶丛生,长椭圆形,基部渐狭成翼状柄,边缘具锯齿,两面疏生糙毛,叶柄长,花期枯萎;茎生叶互生,卵形或长椭圆形,渐上无柄。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有长梗,密被短毛;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层,边缘紫红色;舌状花蓝紫色,筒状花黄色。瘦果有短毛,冠毛灰白色或带红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理论三、多年生草本,高达150厘米。根状茎粗短,簇生多数细长根,外皮灰褐色。茎直立单生,表面有浅沟,上部有分枝,疏生短毛,下部无毛。基生叶丛生,开花时渐枯落,叶片[]状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6~12厘米,基部渐窄,下延长成翼状叶柄,边缘有锐锯齿,两面疏生小刚毛;茎生叶互生,渐无柄,叶片披针形,长18~35厘米,宽5~10厘米。夏秋季开花,头状花序多数,伞房状排列,有长梗,密破短毛。总苞半球形,绿色微带紫;边缘舌状花蓝紫色,雌性;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瘦果扁平,一侧弯凸,一侧平直,破短毛,冠毛白色或淡褐色,较瘦果长3-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