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宗

唐代禅宗两大派系之一
洪州宗,又称洪州禅[1],是唐代禅宗的两大派系之一,由六祖惠能门下分化而成。洪州宗的创立者是洪州道一(又称马祖道一)。洪州宗在其发展中形成了临济宗和沩仰宗两个分支。洪州宗在中国禅宗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禅宗的正统传承,而承接菏泽宗的圭峰宗密被视为旁支。洪州宗的名称来源于江西南昌县,该县拥有马祖道一居住过的开元寺、石门山宝峰寺、百丈怀海居住过的百丈山大智寿圣寺,以及黄龙慧南、晦机居住过的黄龙山崇恩寺等著名寺庙。

历史沿革

洪州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岳怀让禅师,但实际上是由洪州道一法师建立的。洪州道一曾在多个地方讲法,包括福建建阳的佛迹岭、江西临川西山虔州的龚公山等地。他在大历年间(766年至779年)迁至洪州开元寺,并在此开展了一系列创宗立派的活动,直到去世。在他的领导下,洪州宗迅速发展壮大,吸引了大批学者前来学习。马祖道一的弟子众多,《祖堂集》记载有88人,而《古尊宿语录》和《景德传灯录》则记录有139人,他们都成为了各自地区的宗主,传播了无穷的佛法。洪州宗在当时的佛教界极为盛行,被誉为“天下佛法极盛”。

宗教思想

洪州宗的思想特色体现在其对佛性的理解上。马祖道一主张,一切起心动念、日常行为都是佛性的显现[2]。他认为,佛性和人心是相互关联的,佛性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这种思想与北宗和牛头宗的观点不同,后者认为日常行为都是虚妄的,或者一切都是梦境。马祖道一的学说强调了佛性的普遍存在,以及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觉醒。他的学说被称为“触类是道而任心”,即任何事物都可以是佛性的一种表现,而人心应当自然而然地体现佛性。这种思想在后来的禅宗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