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头母,晋江深沪风味小吃,因形似拳头,且闽南语发音近似,故改名为“拳头母”。[1][4]
拳头母有一两百年的发展历史,由渔夫发明。制作过程包括切肉、搅碎、加水搅拌、加淀粉揉匀、加香菇等辅料。煮制时用大火,熟后捞起呈白色,夹杂黑色香菇,形似小拳头。[1][4]拳头母口感鲜美,脆嫩细腻,速冻起来,可保存半个月。[2][4][3]
2017年12月,深沪興荣成拳头母入选第六批“泉州伴手礼”。[5] 历史沿革
拳头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两百年前。相传,在晋江深沪,由于渔船条件差且出海安全无法保障,当遭遇7级以上大风时,渔夫们便不敢出海捕鱼。在没有鱼吃的日子里,村民们只好以猪肉为食,或用猪肉制作肉丸子。为了不浪费挑出的肉筋,有人将其与鲜肉搅碎捏成团,后来又添加香菇等辅料,并取名为“筋头母”。因“筋头母”形状似拳头,且闽南语发音近似“拳头母”,于是逐渐被改称为“拳头母”并流传至今。[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