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部分类法-抖音百科
四部分类法简称“四分法”,是中国古典文献的基本分类方法。三国魏文帝时(260年-264年),秘书郎编定《中经》图书目录时确定其雏型,自《隋书·经籍志》的编者将四部标为经、史、子、集四部后,沿用至近代[1]。 源流
而后西汉刘向父子编就《七略》,共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大部分,其中辑略实为总序,故可以暂称六分法。但是,文学、历史、佛经、阴阳家、五行家的文献增多,这种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分类需要。晋武帝时,秘书监荀勖与中书令张华整理书籍,又得汲冢竹书,便仿依《魏中经簿》,编成《中经新簿》。该分类法改变了原先的体制,将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虽然四分法创于荀勖,定于李充,但直到唐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时才有了经、史、子、集的四部类名和四部分类的细目,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最后在清朝编辑我国古代最大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时,将编辑过程中撰写古籍提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