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虎

穆斯林信徒
吕金虎阿,字耀山、经名、穆萨、奴伦丁。回族,1938年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1]郭庄回族乡吕坡村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家庭。自幼受伊斯兰熏陶及本坊浓厚的教门影响,15岁那年便进入本坊清真寺学习教门知识及伊斯兰基础经典,后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

人物经历

他曾先后师从三位伊斯兰教著名经师:启蒙师父丁炳南阿訇(南阳人)、陈善斋阿訇(开封人)及孙恩甫阿訇(长葛白寨人)。他自幼聪慧、理解能力强、对古兰、圣训、教法教义有独到的见解和超凡的理解能力。怀着对伊斯兰求知的浓厚兴趣及传承伊斯兰文化和对主道宣教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在那生活艰苦、各方面条件极差的年代里,他吃苦耐劳、刻苦学习,在先后跟随三位著名经师求学期间,将丁阿訇的敬主爱人,阿拉伯语的词法、语法之精通;陈阿訇对圣教的执著之心,修辞学之深通,讲经之精细,治学之严谨;孙阿訇的人格品行、言谈举止和对教学及宣教方法的灵活之诸多优点习于一身,为后来走上办学及宣教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常言道:“有志者事竞成”,立志是为了成才、求知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人生的道路上,纵观古今中外,凡有作为者、无论从事那一种工作,很多是在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上迈步、启程的。
吕金虎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安拉的慈悯和在三位经师的悉心栽培、教育、传授下,他毕业,穿衣挂帐回到了家乡吕坡村。那年他刚二十几岁,年轻力壮,雄心壮志的他,正遇上国家处在一个非常时期:宗教改革,三年困难时期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一打三反等一连串的考验接踵而来,但他没有灰心、没有气馁、没有被压垮,虽然没有机会当阿訇为主道而工作,虽然也存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肠。但他更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望。他确信,安拉定会保护伊斯兰教相助穆斯林、定会给他为主道工作为穆斯林服务的机会。在家务农期间,包括后来参加工作到村办皮革厂当采购员的日子里,他忙中抽闲,组织本坊几位念经人,在忙完一天的农活以后,相约在他们的恩师(也是其岳父)丁炳南老阿訇家中的油灯下,共同复习过去曾讲习过的经典。时光飞逝,几年坚持不懈的共同学习,他们不但把曾讲过的所有经典重温一遍,也使他们在非常时期建立了非常的师徒感情。那段时光,实际上是他人生中更充实、更快乐,更幸福的时期,也是在那段非常时光里,他默默地向安拉举意、有朝一日安拉的口唤到来时,一定实现自己的诺言,为主道服务。志坚为主道、逆境出英雄,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是人人都具有的宝贵财富,但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有的人视之为黄金,有的人却弃之若草芥。在这段时间里,除务农和做好皮革厂里采购工作之余,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在讲习经训上,为日后踏上主道做着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全面贯彻落实了民族宗教政策、各地清真寺都逐渐得到了恢复。穆斯林奔走相告、喜气洋洋。他多年为主道工作的愿望也得到了实现,1981年3月他辞去了在皮革厂做采购员的工作,走出了故乡吕坡村,毅然踏上了当阿訇,弘扬伊斯兰文化、宣传伊斯俩目教门的征程。时光飞逝,一转眼二十多年已过去了。时间是无价之宝。物质的财富,人们都可凭安拉的慈悯用双手去创造,去获得,唯有时间是无法创造的,也是无法挽住的。在过去的二十六个年头,他没有让时间白白的浪费,他用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实践了时间的意义,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在二十六年里,他先后在五坊任教:1981—1993在邓州穰东清真寺、1983—1986在太康东大寺、1986—1992在驻马店清真南寺,1993—1995在周口陈州街清真寺,1995—1997在陕西西安市建国巷清真寺,1997年再次受聘驻马店清真南寺任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