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趣园

位于北京颐和园东北角的景区
谐趣园,原名惠山园[1],建于1751年,是北京颐和园的“园中之园”,位于万寿山的东北角。[2]
1751年,乾隆下令仿照无锡寄畅园建造惠山园。1811年,嘉庆重修惠山园,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的含义将其改名为谐趣园,意为静趣能使人修身养性,陶冶心情。1860年,谐趣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直至1892年才被重新修复。[1]包括谐趣园在内的颐和园于1961年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3]
谐趣园面积不大,占地不过十余亩[1],以一个约二、三亩的池塘为园中心,环池建有知春亭、引镜、洗秋、饮绿、澹碧、知春堂、小有天、兰亭、湛清轩、涵远堂、瞩新楼、澄爽斋等亭、楼、堂、轩、斋、[xiè][4],并由三步一曲、五步一折的游廊串联起来,布局严谨精巧,环境幽美清静。[1]池塘四周是太湖石砌成的泊岸,沿岸遍植垂柳,园的东面有知鱼桥,园的西北面有仿寄畅园八音涧的玉琴峡,颇有江南园林韵味。[4][2]慈禧驻园期间,常来谐趣园休息、钓鱼和观赏荷花。[1]

简介

这座小园是清乾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原名惠山园。建成后,乾隆曾写《惠山园八景诗》,在诗序中说:“一亭一径足谐奇趣”。嘉庆时重修改名“谐趣园”。竣工时,嘉庆在《谐趣园记》中说:“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畅之意也。”地仅数亩的小园,趣味究在何处,略举一二。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谐趣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惠子在“秋水[háo]上”的争论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