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安于

春秋时期战略家、政治家
董安于(?-前496年),字阏于,平阳翼城人。[1][2][3]春秋时期晋国正卿赵鞅心腹家臣,古代晋阳城的始创者。[4][5]出色的建筑家,[6][7]超群的战略家和政治家。[8][9][10]

人物生平

春秋末年,用史学家司马光的话说,是“天子衰,王室贬,礼崩乐坏”的时代。那时的晋国,也如周室一般,国政把持在韩、赵、魏、智、范、中行六个正卿手中。六卿则左顾右盼,各怀肠肚,警觉地注视着周围的风吹草动,只要有机会,都想从别人身上咬下一块肉来。势寡力弱的赵简子,欲建一座城池作为自己的战略据点,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家臣董安于。
董安于出身史官世家,先祖董狐孔子称为“古之良史”。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人后文韬武略,忠义仁爱。董安于审时度势,将睿智的目光投向远离其他五卿的太原盆地,在背靠龙山、面临晋水、北依盂邑(今太原阳曲东北)、南带梗阳(今山西清徐)的汾河西畔筑建了晋阳城。城中的建筑,以铜柱取代木柱,城墙由板夹夯土而成,墙骨选用丈余高的荻蒿等植物主干,泥土中掺和鸡蛋、食盐。
后来的事实证明,董安于不仅是出色的建筑家,也是超群的战略家和政治家。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赵简子邯郸同族赵午索要自己寄放在他那里的500户奴隶,准备充实晋阳。赵午虽然应允,却遭到他父兄的反对。霸悍的赵简子一怒之下,诛杀了赵午。结果,导致了赵午之子赵稷与家臣涉宾的邯郸叛乱。晋定公随即派遣籍秦率兵前往征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