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中的一种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的一种,往往和慢性浅表性胃炎同时发生。是一种消化内科常见的疾病。由于胆汁或者胰液等肠道的一些消化液,经幽门反流入胃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性改变。多数表现为胃部不适、烧心,中上腹烧灼痛、反酸、腹胀,呕吐胆汁等。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无效者采用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以治愈。长期胆汁反流可以导致食管炎,胃黏膜糜烂性、增生性、活动性炎症,胃溃疡等疾病,进一步发展为萎缩性胃炎,使胃癌发病率增高。[1]

疾病病因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主要为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以及幽门功能失常和慢性胆道疾病,细菌(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胆汁等损害胃黏膜造成炎症,增加胃泌素释放,影响胃十二指肠动力,导致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引起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幽门关闭功能减弱、胃排空延迟,使得十二指肠内容物过量反流入胃。
任何导致胃肠动力的紊乱,如胃肠神经肽和激素水平异常可使胃肠道运动紊乱,解剖异常的因素,如原发性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可使幽门开放时间延长、幽门松弛或持续开放状态,均可发生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
  •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胆汁、胰液等十二直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内引起的胃黏膜炎性损伤。主要原因有:
  • 正常人在空腹和餐后出现的十二指肠胃反流对人体无影响,若发生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障碍,则会发生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频繁发作、反流量大、持续时间长时,可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
  • 胃次全切除术后因丧失了抗反流作用的幽门,残胃排空障碍,极易发生十二指肠反流。
  • 胆囊功能障碍、胆囊内充满结石或胆囊切除术后,胆汁会不断排入十二指肠,空腹时胆汁反流增加而致病。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幽门功能性异常,频繁发生自发性松弛也可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