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祥

水稻遗传育种及其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耀祥,男,汉族,1914年8月出生,卒于2004年2月,中共党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物经历

黄耀祥,1914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市一个贫农家庭,幼时目睹农村贫困境况,立志“读书救国”。1935年,他考入国立中山大学,起初选择了物理系,半年后改读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农艺专业,主攻作物遗传育种学。1939年,黄耀祥从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进入云南省第一农事试验场工作。[2][3]同年随导师丁颖深入云南,从事稻麦育种工作,随后在育种工作的成果上编写出自己的毕业论文《云南省澄江县稻田深耕法之考察》,并发表在当时的著名期刊《农声》上。[4]
1940年2月,黄耀祥被调回广东省稻作改进所,先后任技士、技正,一直工作了6年。1946年5月,因不满权势之争,他辞去工作,改行边教书糊口,边自修英语,计划出国深造。1949年10月,黄耀祥再次经历了人生重要转折点。在广州解放的第二天,他主动要求回到农业科研战线,来到广东省农业试验场工作。[2]在农业试验场工作的4年,黄耀祥培育出了“江南1224”等6个高秆籼稻良种。1955年,黄耀祥带领团队率先尝试矮仔占与高秆品种广场13的杂交试验,这一创举为后来的矮化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1959年,他终于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耐肥、抗倒、高产的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推动中国矮化育种走在世界前列。[3][5]
1979-1983年,黄耀祥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6]1995年,黄耀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黄耀祥来到开平市农科所,继续带领团队深耕细作,至1999年他带领的团队已主持培育出60多个优良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15亿亩,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