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佛堂-抖音百科
万佛堂又称为“万佛龙泉宝殿”,原名是“龙泉寺”。该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磁家务凤凰岭下,最初建立是在唐代。[1] 历史沿革
万佛堂之下有著名的孔水洞,是发育在奥陶纪石灰岩地区的巨大溶洞,原名“水帘洞”,因唐宣宗年间有一位比丘号溪的老人在此创建万佛堂, 遂改称“万佛堂孔水洞”。洞内有泉,水势汹涌。洞壁存有隋大叶十年 (614年)刻经和隋唐时代雕像,刻经大部溺於水中。唐万佛堂早已废圯[yí],数处古建筑遗迹和几方明清石碑,零星散布在万佛堂孔水洞旁。现存万佛龙泉宝殿是明代重建无梁建筑,堂内三壁嵌满唐大历五年(770年)镌刻的“万佛法会图”汉白玉浮雕,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正中雕释迦佛坐像,两侧雕乘狮文殊菩萨像和乘象普贤菩萨橡。前後有天王、神人、侍者等。或双手合十,或献花奉宝,形态不一。其中西南壁伎乐天浮雕最为精美,天人持各种乐器作弹奏状,肌肉丰满,形态自如,是唐代雕刻艺术的杰作。孔水洞原有两扇巨大石门,早已不见,仅有宽尺许的石梁横卧在洞口,人们可以跨越石梁,紧贴洞壁,穿过溪流潺潺狭长券洞至“求帘洞”洞囗,券洞尽头石壁上有两尊石雕佛像,并有《莲花经。观世音普门二十四品》刻经,这些珍贵的隋唐石刻,至今清晰可辨。枯水季节,人们可徒步通过“水帘洞”进入第一大型洞厅,然后还须乘小舟才能饱觉“水底洞天”。洞中有三大洞厅,其中以第三大洞厅最为壮观,厅前一排石钟乳低俯水面,厅后遍布洁白晶莹的石花,厅南侧有一张嘴瞪目的“大鳄鱼 ”把守“九曲迷宫”入口,游人至此,莫不拍手叫奇。洞附近山丘上有辽代华塔、元代砖塔各一座,华塔上有“咸雍六年”、“寿昌七年”等题记,为研究中国华塔出现年代提供了实物资料。万佛堂,全国共有三个:一个是北京万佛堂:一个是义县万佛堂;最后一个是香港万佛堂。 建筑风格
华塔建在万佛堂西北侧山崖上。塔的平面为八角形,单层砖构,由塔基、塔身、塔顶三个部分组成。塔基是典型的辽塔形制,即由须弥座及仿木构的平座组成。八角形塔身的四个正面砌出券门,南门可入塔心室。其馀三面是假门,塔外壁有浮雕菩萨、力士像。塔身四个斜面上砌出直棂[líng]窗。塔身之上有腰檐和平坐各一层,平坐以上即为华美的大塔刹,塔刹外形如一根竹笋,轮廓是弧线状,其表面用砖砌成八层相叠的龛[kān]室,最下一层仿城墙,并具有城门和城楼。上七层都是单层佛龛,龛内有佛像,龛下托以圆雕的狮、象等形式的龛座,上下层龛位互相叠错,具有渐变的、有韵律的图案组合。最上即是刹顶,已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