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颈苇鹀-抖音百科
红颈苇鹀[wú](拉丁学名:Emberiza yessoensis):属小型鸣禽,共有2个亚种。体重12-21克,体长126-150毫米。雄鸟整个头、颏、喉黑色,后颈、腰和尾上覆羽栗色或棕红色。背、肩黑色而具长的栗色纵纹,小翅覆羽褐灰色,中覆羽、大覆羽黑褐色具宽的锈色羽缘。两翅飞羽和尾羽黑褐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具楔状白斑。下体白色,两胁有棕色纵纹。雌鸟和雄鸟相似,但黑色的头变为褐黑色,下体污白色,胸和两胁微沾褐色。虹膜褐色;嘴黑褐色,雌鸟的上嘴角褐,下嘴肉黄色;脚赤褐色。 栖于芦苇地及有矮丛的沼泽地以及高地的湿润草甸。尤喜溪流、河谷、湖泊、海岸附近的灌丛、草地和芦苇沼泽,越冬在沿海沼泽地带。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少量米粒、一些豆科植物种子和大量的鳞翅目昆虫幼虫、鞘翅目昆虫及淡水螺为食。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主要分布于日本、韩国、老挝、蒙古、俄罗斯和中国。 形态特征
红颈苇鹀雄性成鸟(夏羽):整个头部、颏和喉均黑色,具不大明显的棕白色眉纹;后颈和上背栗红色;背和肩羽栗褐色而具黑色和锈色斑纹;腰和尾上覆羽栗红色;小覆羽灰褐具栗色羽缘,中和大覆羽黑褐而具宽阔的栗色羽缘及大型黑色羽干斑;小翼羽和初级覆羽暗褐色;飞羽角褐色,初级飞羽具较窄的棕栗色羽缘,其余飞羽具宽的栗红色羽缘,内侧次级飞羽还具大型黑色羽干斑;中央一对尾羽栗红具褐色轴斑,其余尾羽黑褐具栗色窄缘,最外一对尾羽的楔状白斑,由内翈[xiá]先端斜贯外翈基部;次对尾羽白斑较狭长,从内翈先端靠近羽轴并延至尾的1/3-1/2处;喉与颈侧间杂以白色;下体余部棕白色,胸部沾栗色,两胁有锈褐色纵斑;尾下覆羽,翼下覆羽和腋羽均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