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介(1010-1069),字子方,江陵(今属湖北)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谏臣,也是中国历史上颇有名气的监察人物。[1]
唐介幼时父亲卒于漳州任上,州人知其贫困,集资相助,但他谢绝不取。他刻苦读书,于1030年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唐介历任鼎州武陵尉、平江县令、任丘知县、德州通判等职。在任职期间,他不畏权势,秉公执法,得到宋仁宗的赏识,后调入京城任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虽然因此惹怒宋仁宗而被贬官,但是宋仁宗省悟后,改置唐介于英州,后又将其召回,历任郴州税监、潭州通判、复州知州等职。至和年间(1054年~1056年),提升为谏院长官。英宗继位后,爱其“在先朝有直声”,于治平元年(1064年)起为御史中丞。宋神宗即位后,唐介召还朝廷,任为三司使,掌管盐铁、户部、度支,统筹国家财政。熙宁元年(1068),拜为参知政事,宰执政府。[1]
熙宁二年(1069),唐介患背疽而卒。终年60岁。神宗亲往宅第吊丧,认为像未画好,命取宫中所藏赠予,追赠礼部尚书,谥号“质肃”。[1]
人物生平
唐介原籍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先祖曾在五代吴越国做官,世居钱塘,后祖父自钱塘徙家江陵,遂为江陵人。唐介为官几十年,从做县令到御史,始终是不避权贵,秉公执法,因弹劾奸佞[nìng],赢得“真御史”的美名。唐介父亲拱卒于漳州任上,州人知其贫困,集资相助,唐介虽年幼,却明大义,谢绝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