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鳄形目-抖音百科
鳄形目是爬行纲后的又一层分类。采用动物分类学的分类方法,以界、门、纲、目、科、属、种这7层最基本的分类为基础。鳄形目就是这其中的第4层分类。鳄形目至今依然饱受争议,因为此目又称鳄目,而且在许多的书籍中都会有它们两个名字同时出现。但在1998年版的《中国动物志中 爬行纲 第一卷 总论 龟鳖目 鳄形目》中,提到此目当时的定义为鳄形目,所以从严谨科学的角度来说,应该定义为鳄形目。目前鳄形目下分为3科8属23种。 骨骼结构
头颅固结型,不能活动,后段宽广平扁,颅背有雕蚀纹。吻较长,长吻鳄的吻如齿耙,动作迅捷,用以捕鱼获俘;短吻鳄种的吻也有灵敏的活动性,用以噙裂食俘。两颚有槽生的锥形齿,数目多而大小相仿,偶尔还能见到大门齿及獠牙;牙齿依颚缘排列,尖锐而侧扁,其前、后缘起棱,颚缘后段诸齿的齿冠圆钝;新、旧齿在齿槽内终生垂直替换。舌粘连固着在口腔底部,不能收缩,其后端有喉褶(throat valve),与其相应的口腔顶部有一下垂的腭帆(velum palatinum),两褶相向闭合时,可将呼吸道与口腔隔开,当鳄体没入水下仅露出吻端于水外,或在水中攫获猎俘时,仍能进行正常呼吸。外鼻孔位于吻端背面,与其头侧的耳孔都有支配启闭的肌肉瓣膜,潜水时可闭合以阻止水的侵入。次生腭左、右遇合于中线,内鼻孔因而后移至咽部。次生腭连同部分翼骨、犁骨(很少见于腹面),以及前额骨的下降突,共同构成鼻咽道的管壁。 翼骨在脑颅腹面合成底板,其前外侧是一块较大的外翼骨。真鳄亚目某些属、种的雄体,其鼻咽道有一宽展的骨质囊泡(食鱼鳄的囊泡由翼骨构成,而鳄属则由翼骨与腭骨合成),是标志性别的特征之一。泄殖孔纵裂,泄殖腔内有单枚交接器,能从腔内像手套似地向外翻出进行交配。下颚后内侧的喉部和泄殖腔内各有一对臭腺,能于繁殖期间散发出浓郁的气味。体腔有隔,分为胸腔与腹腔。皮肤革质,覆有角质大鳞;纵 行坚凸的背鳞上起棱;腹鳞较小而平滑,纵横排列整齐;尾鳞环绕直至尾梢,尾背的棱鳞特别显著。每片脊鳞的两侧前缘各有一个背腺,腺列起自肩前而终于尾基,分泌油脂,从前、后两片脊鳞之间的腺孔中排出,是其萎缩了的皮脂腺。 颅骨双颞[niè]窝类,上颞窝小或再次被覆盖。但典型的双颞弓留存:上颞弓由眶后骨与鳞骨构成,下颞弓粗壮,由轭骨和方轭骨组成。上颞窝的大小随颞肌(musculus temporalis)的粗细而异:长吻鳄的头颅前段用力掠俘,颞肌粗壮发达,所以窝孔较大;短吻鳄主要以强健的翼肌(musculus pterygoideus)在水下撕裂大形食俘,因而颞肌显得较为细弱,上颞窝的体积也比较小。吻端的外鼻孔常开口在颅骨上的共同骨孔中,前颚骨在外鼻孔之后会合,短吻鳄的鼻骨甚至能延伸到外鼻孔的前缘,使上颚骨在颅骨背面与外鼻孔隔离。成对的额骨和顶骨各自合而为一,无顶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