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1921年3月15日-2003年10月11日),男,回族,出生于中国安徽蚌埠,祖籍中国河南周口,曾任中国新华通讯社社长,中国当代新闻人。[3][2][4] 1938年8月,穆青以发表《岛国的呐喊》为肇始,开始长达40余年的记者生涯。[9]1939年,穆青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他作为地记者参加了抵抗日本侵华战争的中国第八路军。[10]1943年,他发表《雁翎队》。[5]1946年,穆青调入东北日报社,之后他采写了长篇报告《一部震天撼地的史诗—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5]1949年,穆青调回北京新华总社任特派记者,之后历任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第一副社长、社长、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新华社国内部主任等职,在华东总分社和上海分社近7年的领导工作中,他重视结合实践进行新闻业务研究、组织记者采写新闻佳作、培养年轻记者等,其所写业务论文《在分社领导岗位上》等,总结了他在这方面的体会。 [5]1959年,穆青担任新华社副社长,他重视组织采写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在其组织并参与修改下,新华社先后发出了一批新闻精品,其本人也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通讯报道。[5]1966年,他参与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5]1978年,他参与采写的长篇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发表。[5]1982年-1991年,穆青担任新华社社长,期间,他参与著作的《人民呼唤焦裕禄》在新华社播发。[5] 1986年-1995年,他担任中国新闻学院院长。[11]1989年6月,他的国际散文和摄影集《彩色的世界》出版。[5] 1996年,他编著的《十个共产党员》出版。[12]2003年,他编著的《穆青通讯》出版。[13] “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是穆青新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其半个多世纪的新闻工作当中,是其多年新闻实践经验的结晶,书写广大人民群众的故事是他新闻作品的主题,也是他进行新闻报道取材的首选。[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穆青的很多报道都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范文。他和他的同事,记录并传播了那个风云年代的主流精神。他贡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同时也无可逃遁地为时代规约。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不可或缺的篇章。[15]
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