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黄昏

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著作
《偶像的黄昏》(德语:Götzen-Dämmerung,oder, Wie man mit dem Hammer philosophirt,英文:Twilight of the Idols or How to Philosophize with a Hammer,全名译为《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思考》)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晚期著作,原定标题是《一个心理学家的闲逛》,创作于1888年,于1889年正式出版。[1]
从整体的写作布局来看,《偶像的黄昏》首先批判了苏格拉底,之后对由苏格拉底开创的、西方两千年以来的“求真理的意志”进行批判,最后对古今的一系列偶像展开全面批判。尼采用“锤子”去敲打并质问那些被视为“永恒”的偶像,对过往的一切价值进行重估,因而这部小册子是向传统西方哲学、文化和道德的宣战书。本书由片断的札记编辑而成,加上“前言”和作为结尾的“锤子之言”一共分为十二组,尼采给每一组拟了标题。首尾之外的十组之中,其中有八组主题明确、内容连贯,篇幅都不长,分别围绕道德、理性、文化批判而展开。另两组情况不同,“格言与箭”是44条短小格言、警句的汇编,“一个不合时宜者的漫游”则包含了51条札记,内容庞杂,涉及文学、美学、道德、时代批判等各个方面。[1][4]
尼采于1889年元月初精神失常,1889年正式出版的《偶像的黄昏》因而成为尼采精神正常时期最后的重要作品之一,是学界分析尼采思想的重要来源,中国尼采研究者张典评价《偶像的黄昏》“以小丑式的滑稽揭示宏大的真理,对问题的看法已经进入最高妙的境地。”本书肯定了人的感官、身体、非理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人本主义、生命哲学、精神分析、语言分析哲学等均产生深刻影响。此外,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阐明了他“以人为尺度”的美学观和以“酒神精神”为中心的艺术创作观,影响了诸多先锋艺术家、作家和诗人。本书还对现当代政治学、教育学具有启示意义。[4][5][6][7][8]

书名释义

本书原先拟定的标题是《一个心理学家的闲逛》,在好友加斯特强烈建议下,尼采换成了现在这个标题《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思考》。他在给加斯特的信中称,新标题是“一个针对瓦格纳的恶作剧”。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第四部标题为“神界的黄昏”,这一标题显然是对它的讽刺性模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