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蕨

已灭绝的种子蕨目裸子植物
种子蕨(seed fern)是已绝灭的裸子植物,可能起源于前裸子植物,始现于晚泥盆世,石炭二叠纪极盛,中生代逐渐衰退,灭绝于白垩纪。种子蕨类的植物体一般不大,大多数是倚生或攀援的籐本型,也有一部分呈直立的树蕨状,不分枝,高可达10米,或为直立粗壮的小乔木。绝大多数种子蕨植物具真蕨植物一样的大型蕨叶(多为羽状复叶)及脉序,不同的是在生殖蕨型叶上长有种子和花粉囊,蕨叶的主叶柄常二歧分叉,叶子表面的角质层厚。茎和根的解剖结构既具真蕨纲性状又具裸子植物性状,原生中柱,真式中柱或多体中柱。有髓的茎中髓常较大,皮部粗厚而次生维管组织较薄,次生木质部疏木型,它们与苏铁纲的解剖结构最相似,在未曾发现种子前,曾名之为苏铁羊齿苏铁蕨(Cycadofilices)。少数类别次生木质部密木型。花粉囊和胚珠的形式多样。胚珠具离生珠被。胚珠的结构与苏铁纲的种子相似,本纲至今仅发现二例种子中具胚而绝大多数是保存具颈卵器之雌配子体,因此,所谓种子实际上大都是未受精的胚珠。[1][2]

形态特征

古代种子蕨植物除少数发现“种子”(胚珠)外,大多数的蕨型叶按照小羽片(小叶)的形状、脉序及叶轴的分枝形式,在各种形态属名下记载,如楔羊齿、脉羊齿座延羊齿、齿羊齿、畸羊齿、大羽羊齿等。虽然有些形态属如楔羊齿在种子蕨类和真蕨类都可有这种叶型,但归入此形态属名下的种则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在地史时期的分布中有一定规律,可用于划分、对比地层确定其时代。种子蕨比真蕨植物较为进化,但又是裸子植物门中比较原始的类型。它与真蕨植物相似之处是,叶大多为大型羽状复叶,中柱构造也相似,水孢子囊(花粉囊)象无环带的孢子囊,有的为聚囊式,与真蕨纲的莲座蕨类的孢子相供。但种子藤具形成层次生木质部的管胞具缘纹孔,与现代苏铁相似。其叶部的气孔构造又类似裸子植物在叶上或柄上生有与裸子植物相似近的种子。种子中尚未发现真正的胚,因此命名为种子蕨。它们是由前裸子植物演化而来的。

生长环境

始现于晚泥盆世,石炭二叠纪极盛,中生代逐渐衰退,灭绝于白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