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汀

已故中国现代作家,“蜀中五老”之一
沙汀(1904年12月19日-1992年12月14日),本名杨朝熙,又名杨子青,四川安县人,已故中国现代作家。[1][2]与巴金、张秀熟马识途艾芜并称“蜀中五老”。[4]
沙汀出生于四川安县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7岁起读家塾,少年时期跟随舅父经常出入四川的乡镇,了解了社会腐败情形。1922年,他进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接受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毕业后,他参加了中共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1927年,沙汀加入中国共青团,并在故乡从事革命活动。[3][5]由于政局动荡,他于1929年被迫前往上海,参与创办了“辛垦书店”。1932年,他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并且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此后,他改用现实手法,写出了以四川乡镇社会为背景的《丁跛公》《在祠堂里》《代理县长》等作品。1936年,沙汀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左翼作家联盟秘书及散文组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沙汀于1938年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次年到重庆开展工作。皖南事变后,他被疏散回安县,继续进行文学创作。1940年,他回到重庆,文学创作达到高潮期,陆续发表了《在其香居茶馆里》《磁力》等短篇小说以及长篇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3][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沙汀历任西南文联副主席、主席等职。[3][2]“文化大革命”期间,沙汀遭受冲击。[6][7]粉碎“四人帮”后,他重新执笔,连续发表中篇小说《青㭎坡》《木鱼山》《红石滩》。1978年,沙汀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次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晚年,他回到四川成都生活,于1992年12月14日病逝。[3][2]
沙汀的作品主要以四川乡镇为故事背景,采用冷峻、客观、暴露、讽刺手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气质描写现实社会,其作品细致刻画人物的典型细节与社会风习,具有强烈的幽默感和地方色彩。[3][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