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

特殊儿童群体的称谓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开展的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4177万,城镇留守儿童2516万。[1]
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儿童。留守儿童,是中国近年出现的一个严重社会现象。全国妇联曾发布过《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别比为114:75。据介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数居住在中南各省。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江西6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监护不力、缺乏抚慰、疏于照顾等问题。[2]
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党和政府近年来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给予关心关爱。[3]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党和政府大力推动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落实随迁子女就地入学等工作,为从源头减少留守现象提供了有力支持。截至2018年8月底,我国留守儿童数量相比2016年下降22.7%,部分地区降幅达40%以上,相关制度效应初步显现。[4]

产生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人民发扬敢闯敢拼的精神,纷纷走出国门,到国外创业,闯出了一条出国务工、经商致富的道路,从1992年起陆续到意大利等一些欧洲国家经商务工人员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留守孩”这一特殊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