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佩绶-抖音百科
佩绶是古代用于区分地位尊卑的玉饰,佩绶制度在华夏衣冠里为等级尊卑的一种显著特征。后来绶的外型、佩戴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但其作为礼服之明尊卑作用一直保留至明代。在汉代时期,绶的系结方式通常是打成一个大回环,然后下面系印章。平时官员在袍服外要佩挂组绶,并随身携带官印。 佩戴概念
《后汉书·舆服志》有:“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上有韨[fú],贵贱有殊。佩,所以章德,服之衷也。韨 [fú],所以执事,礼之共也……韨佩既废,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璲[suì],光明章表,转相结受,故谓之绶。”商周绶带的前面挂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的韨(蔽膝),春秋战国时废去韨佩,改为系縌[nì],以方便行动。佩縌就是结绶于縌,意即在佩玉的带纽上结彩组,与绶相连。“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组是官印上的绦[tāo]带。 平时官员在袍服外要佩挂组绶,并随身携带官印。在汉代时期,绶的系结方式通常是打成一个大回环,然后下面系印章。印装于腰间的鞶[pán]囊中,系于绶的一端,垂于外边,绶的另一端垂于身后。故称印绶。 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