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庭芝

南宋端宗时宰相、抗元名将
李庭芝(1219~1276年),字祥甫,祖籍汴州(今河南开封),南宋端宗时宰相、抗元名将,也是南宋贤相之一;为元兵所俘,不屈而被杀殉国,一生最重要的两次战役分别是襄樊之役和扬州保卫战。据说李庭芝出生时,李家的屋梁上忽然生出一朵灵芝,庭芝由此得名。他自幼聪颖,每天能背书数千字。1234年,李家迁居到随州;18岁时,李庭芝看出随州必有大乱,便向叔父们建议到德州避难,叔父们勉强同意。李庭芝家族离开不到10日,随州兵士果然叛乱。[1][2]
嘉熙末年,元兵攻宋,长江一线告急。李庭芝毅然投身抗元保国斗争,并向湖北统帅孟珙上江防之策。孟[gǒng]很为赏识,派他去建始县组织抗元,他组建的民兵成为一支劲旅,平时务农,战时参战。淳祐初年,李庭芝又中了进士,被孟珙聘为幕僚,主管机宜文字。孟珙病死,李庭芝护侍孟珙的灵柩至兴国安葬,并弃官为故主守丧三年。贾似道在镇守京湖一带时,起用李庭芝为制置司参议,不久,改任知[háo]州。他提出了许多修筑工事、加强边防的建议,都得到实施,从而加强了两淮地区的战备。开庆元年(1259年),李庭芝被任为权知扬州,后又拜为主管两淮制置司事。威淳九年(1273年),李庭芝被起用为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次年,元军大举攻宋,他曾移师勤王。德[yòu]元年(1275年)春,贾似道兵败芜湖,长江沿岸诸郡或降或逃,只有李庭芝坚守的扬州完好无损,并多次处死了元军派来的招降者。为此,李庭芝被升为参知政事,不久,又被任为知枢密院事。[1][2][3]
德佑二年七月(1276年),南宋朝廷的益王(即后来的宋端宗赵昰)派遣使者召回李庭芝,李庭芝计划突围到广东海南一带“勤王”,但遭到元军围剿。在突围到泰州城后,部下背叛投降,李庭芝听说泰州城内有变乱,情急之下,跳赴莲池,因水浅而没有淹死,被元军抓住送回扬州,后被处死。[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