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盛兰-抖音百科
京剧叶派小生艺术创始人、京剧表演艺术家
叶盛兰(1914年12月10日-1978年6月15日),原名端章,字芝如。原籍安徽省太湖县,生于北京。叶盛兰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叶中定学艺于老嵩祝班,后为四喜班净角台柱。父亲叶春善创办富连成社并长期任社长。叶盛兰是京剧小生叶派的创始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1] 叶盛兰6岁就读于北平师大平民小学,9岁奉父命,辍学从艺,入富连成社,排入第四科(小“盛”字)。初由张彩林开蒙习旦角,后因英武有余,柔媚不足,改工小生。从师于张彩林、萧连芳、曹心泉、萧长华、茹富兰等,奠定了文武全才艺术家的基础 。1930年满科,拜程继先为师继续深造并得到程派《群英会》等戏的真传。1931年,叶盛兰应马连良的邀请搭入扶风社,与马连良合作演出《群英会》等剧目,与章遏云等也有大量的合作。同年于上海首演《群英会》声名鹊起。除小生之外,1941年一度以旦角领班,演出《木兰从军》等戏。1945年,叶盛兰成立育华社,开创了京剧小生挑班的先例,先后演出了全部《周瑜》《罗成》《十三太保》《水淹下邳》等戏,凭借文武全才的精湛表演,赢得了“活周瑜”“活吕布”的美誉。[1][3] 1951年,叶盛兰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是带领私人班社加入国家剧团的第一人。1952年,参加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战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1955年,担任中国京剧院一团团长。在中国京剧院,叶盛兰排演了《柳荫记》《白蛇传》《桃花扇》等剧目,参加了影片《群英会》的拍摄。1958年被划为“右派”,1959年恢复演出。文革期间,长期在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6月,病逝于北京。[1][3] 叶盛兰在小生艺术表演上追求阳刚之美,唱念做打无一不精。他在继承前辈名家艺术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叶派。寓深情之真于声色之美,被认为是叶盛兰表演艺术的主要特点。[1][4]20世纪60年代初,叶盛兰曾向中国京剧院(后更名国家京剧院)捐赠富连成科班“叶氏藏本”手抄本383出,为传承京剧精粹,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做出重要贡献。[5]叶盛兰还是新中国京剧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活跃在中国京剧舞台的著名小生、武生艺术家,大多出自叶盛兰一派。[6] 人物生平